第一节 课程定义
一、课程的含义
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阐述见教材)
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
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
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三、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一)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1、形式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
2、实质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二)学科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1、学科课程:从学科本身出发,以各学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布鲁纳、施瓦布。
2、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杜威、罗杰斯。
3、社会中心课程 :以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注意:不同教材对各种理论的叫法可能不一样,请大家对此进行补充。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1)、含义: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孔子、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斯宾塞。
(2)、特点:分科设置;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3)、优点。将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逻辑系列,有利于完成人类文化的传递任务;所授知识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缺点:课程内容可能与生活实际脱节;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杜威、克伯屈。
(1)、经验课程无固定教材,教学活动从儿童的兴趣或者动机出发。
(2)、特点: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
(3)、缺点:离开了人类发展所必须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的自发性,从形式上看似乎注重发挥主体性,实际上限制了主体的发展。
3、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
(1)、优点:避免知识的完整性遭到人为破坏;有利于学生综合的、整体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2)缺点:教材编写难度大;教师难以胜任。
4、核心课程(问题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显性课程(具体阐述见教材)
即通常的学校课程。
6、隐性课程
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贾克森(P.Jackson)1966年提出。
第二节 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课程设置
(2)、课程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3)、其他
三、教科书
1、含义:又称为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作用(具体阐述见教材)
3、编写原则(具体阐述见教材)
新课程改革:
2001年7月正式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特点:
(1)、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9年一贯。
(2)、设置综合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地方、学校)
泰勒的课程理论:
1、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
2、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
3、 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泰勒模式目标模式
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4、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第七章同步练习
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下列哪本著作( )
A、《五经正义》
B、《论语》
C、《朱子全书.论学》
D、《诗经。小雅。巧言》
2、“唯有理性的的东西才是最可靠的”,这是哪种课程理论的观点( )
A、实质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
C、儿童中心论
D、隐性课程论
3、“小学低年级儿童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成熟,先让他们学习接近他们生活环境的人类基本活动,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范围逐步扩大到本省、全国、全世界……”,该种课程设置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4、某学校将历史和地理编成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属于: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5、“设置这一学科目的、任务、教材编写的依据“等一般应安排在教学大纲内容的哪部分?( )
A、说明
B、本文
C、其他
D、目录
6、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课程表
7、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9、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10、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 )。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二、判断题
1、学科课程在今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经验课程的根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实实在在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推动了主体的发展。
3、某村小教师水平专业素质较低,为了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决定在学校开展综合课程。
4、必须在隐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5、在我国,教材编写只应考虑教材的科学性。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答案
单选题答案
1、B。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2、A。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3、B。教师的工作对象具有独特品质,充满生命活力,并且处在不断变化中,教师传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中。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情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
4、D
5、D
6、C。教师具有传授社会传统道德、正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7、D。公约包含的几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8、C。
9、C。
10、D。
11、D。民主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良性互动的结果。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教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和学生在民主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目标,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
12、C。
13、B。
14、A。
15、D。体现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责任。
判断解析答案
1、对
2、ABE。一般来说,老师的“言传”更多的是影响学生的头行为,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影响不大。老师的行为示范才能更加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学生将老师视为自己的学习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示范。